top of page
24BS_全年精讀經卷_keynote.jpg

2024 精選經卷閱讀計劃
​澳門基督教會信心堂 2024.10.13

第六週:傳四1-16 反思四|人際關係的提醒!(2024年10月13-19日)

在資訊泛濫的時代,即使事不關己,我們也會替所聽聞的事情感到納悶,向身邊的人感嘆一番。包括從媒體看見霸凌的事件、各不相讓的鬥爭場面、貧得無厭的行為、唏嘘的紀實故事,以及人心驟變的現實。原來,在傳道者那個年代,同樣遇到相類似的人生百態,不過,他沒有將這些事情視作理所當然,反而停下來,藉此思想生活的意義。

傳道者觀察到古代的王權更迭有何特點,致使他作出「這也是虚空,也是捕風」的結論?

傳四13-16並沒有指明事件發生的年代和地點,是因為傳道者觀察到類似的情況,其實在歷史中不斷地反覆出現,並不僅限於某一特定的時空。


在古代中近東的傳統文化中,領袖或君王往往都是經由推舉而產生的,而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和擁戴,富有和年長(在當時代表了能力和經驗)是最基本的條件。然而,傳道者卻發現即使不具備這兩個條件,一個「貧窮而有智慧的年輕人」,也可以將「年老不再納諫的愚昧王」取而代之。這個現象似乎說明了,人生可以不受家世背景的限制,只要追求「智慧」就可以力爭上游、有所成就。


可是,傳道者緊接著又察覺另一個殘酷的現實,就是經過歲月的洗禮,「貧窮而有智慧的年輕人」有可能變成下一個「年老不再納諫的愚昧王」(所羅門王就是一個例子),而即使他繼續保持睿智,「後來的人還是不喜歡他」仍然是普遍的結局,所以最後才會發出「這也是虚空,也是捕風」的感慨。

閱讀導引

有風不要駛盡𢃇:當傳道者細察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他發現,欺凌事件無處不在,而恃強凌弱之風氣,人們或許基於見怪不怪,或因為怕受牽連,故受害人得不到即時的援助或安慰。對於社會上的不公,傳道者一方面感到無能為力,但另一方面,作為欺凌別人的人,若他是為了「嫉妒」而不惜代價要壓過對方,傳道者感嘆,這行為不但沒有意義,更浪費了自己的人生,這種人難逃上帝將來的審判(十一9)。所以,人努力爭取自己的利益並沒有甚麼不對,只是見好就要知足,不要有風駛盡𢃇。


珍惜身邊的同伴:接著,傳道者指出人生在世,孤獨是最可憐的。他奉勸人們認清伙伴的重要,努力珍惜身邊每一個人,他可以是我們的家人、朋友、老師、戰友、鄰舍,每一個和我們生活連結的人,都在塑造今天的自己。所以,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,努力經營每一段關係、珍惜別人的恩情、把握每個造就人的機會,就能在各樣生活挑戰中,感受到人間有情,不但幫助我們面對逆境,更讓我們影響他人,成為別人的祝福。


高山低谷的預備:最後,傳道者講了一個有關權力轉移的故事(四13-16),他提到一個有智慧的年青人取代一位不再聽勸的老年人作王。然而,人最終卻追隨繼任那個年青人王位的人:「⋯⋯我見日光之下所有行走的活人,都跟隨那年輕人,就是接續作(那年青有智慧的)王的那位(四15)。」不過,這新任的王,人們對他的熱情,轉眼間變消失無蹤。當傳道者感既人心常變,我們也不得不被警惕:即使再有多大的成就,我們總要面對人走茶涼的一天。

立志實踐

《傳》四1-16充滿著滿滿的孤獨感 — 欺壓與被欺壓(四1-3)、勞碌而不滿足(四4-8)、得權位卻不被長久喜歡(四13-16)。而面對不公義、一味追求果效和權力的勞碌,傳道者發現人生最好的,莫過於能有真正的同伴,在虛空的人生中明白和守望彼此(四9-12)。然而,正如經文所說「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(四12)」,在繩子扭結的過程中,也避免不了會相互磨擦。反思:在信仰路上,你認為如何才能覓得能彼此明白和守望的同伴?你願意為此花上心力和時間去建立嗎?

​編輯:黎光偉、盧啟智、余俊德

bottom of page